“夜來南風起,小麥覆隴黃”
眼下
我國夏糧主要作物冬小麥
進入集中收獲期
2025年6月5日,在河南省武陟縣嘉應觀鎮(zhèn)吳小營村的一處麥田,村民駕駛農機收獲小麥。新華社發(fā)(王琳鋒攝)
千百年來
小麥是老百姓賴以為生的主要糧食
更承載了人們對土地深沉的感情
一代代中國人在麥田里灑下汗水
金色麥浪見證著人們
憑借雙手奔向美好生活的奮斗歷程
早年間
麥收方式還處于傳統勞作階段
主要靠人力
“蠶老一時,麥熟一晌”
麥收是一場龍口奪糧、與天爭時的“戰(zhàn)斗”
麥子一熟
男女老少像蓄勢待發(fā)的戰(zhàn)士一樣
迫不及待沖向麥田
抓緊搶收小麥
1951年6月,四川巴縣(現重慶巴南區(qū))大山村的農民在收割麥子。新華社發(fā)(袁毅平 攝)
1965年,江西瑞昌大橋公社大橋大隊的社員收割豐收的小麥。 新華社記者 王恩澤 攝
小麥被收割以后
還需經過捆扎、晾曬、碾壓、揚場等步驟
才能變成麥粒
然后入袋
揚場是技術含量很高的活
通過一把木锨和巧妙利用風力
將麥粒與雜物分離
1993年在山東臨朐楊子河鄉(xiāng)拍攝的曬麥場。 新華社發(fā)
1957年,陜西華陰中蘇友好農業(yè)社的社員們在揚場。新華社記者 姜國憲 攝
1964年,陜西省國營三門峽庫區(qū)農場的職工們裝運新麥。新華社記者 和坪 攝
麥田里也留下了孩子們的歡聲笑語
那是許多人的童年回憶
1959年,北京中德友好人民公社的孩子們到田里拾麥穗。新華社發(fā)
1997年,小朋友們在江蘇江浦湯泉鄉(xiāng)的打麥場上體驗勞作。新華社發(fā)(劉小元 攝)
為搶農時
替人收麥為生的“麥客”
一度是非常熱門的職業(yè)
他們大多來自地少的農村
每到麥收季節(jié)
結伴遠行、替人割麥
1997年,甘肅麥客結伴而行。在20世紀90年代,雖然麥收機械化程度越來越高,但是受價格和習慣等因素的影響,甘肅麥客仍擁有相當大的市場,聯合收割機不便操作的山區(qū)還是主要靠麥客收割。新華社記者 彭張青 攝
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實行以后
糧食產量大幅度提高
收割機、脫粒機等設備逐漸被廣泛應用
農業(yè)機械化的優(yōu)勢進一步凸顯
1989年,河南國營黃泛區(qū)農場的農工用聯合收割機搶收小麥。新華社記者 陸軻 攝
20世紀90年代
小麥跨區(qū)作業(yè)在全國推廣
聯合收割機的普及大大提高了收割效率
還將農民從繁重的勞作中解放出來
1999年
全國小麥的機收水平已達到63%
小麥主產省的小麥機收水平都接近或超過80%
自從實現了小麥收、脫、運機械化
從前那種男女齊上陣搶麥收的場面已不多見了
1991年,北京順義趙古營村的農民在田頭看機械麥收。 新華社記者 王呈選 攝
1991年,在陜西八百里秦川麥區(qū)的田間小路上,小麥收割機來回奔忙,只要農民一招手,就開到田頭為農民割小麥,農民稱之為“招手?!薄?新華社記者 張新民 攝
2012年6月4日,河南省內黃縣城關鎮(zhèn)西長固村村民駕駛收割機在夜間收割小麥。新華社發(fā)(劉肖坤 攝)
不少曾經靠力氣吃飯的麥客
轉型成為技術精湛的農機手
變身“機械麥客”
2002年,來自河北保定的麥客在河南駐馬店麥區(qū)作業(yè)。 新華社記者 朱祥 攝
2002年,來自外地的“農機麥客”在成都平原為當地農民收割小麥。 新華社記者 劉前剛 攝
收割機在田間穿梭
將成熟的小麥快速收割脫粒
緊隨其后的打捆機把秸稈收集、打捆
整齊地碼放在田間
播種機將玉米等農作物種子精準播撒入土
整個過程環(huán)環(huán)相扣
如同一條高效運轉的“農業(yè)流水線”
……
這是“科技加持”下的麥收圖景
2025年6月4日,在河南省商丘市梁園區(qū)李莊鎮(zhèn)潘堂村志誠種植農民專業(yè)合作社,農機手操作收割機、秸稈還田機、玉米精量播種機作業(yè)。新華社發(fā)(李恒 攝)
近年來
得益于高標準農田建設
疊加政策、科技、結構三重保障
我國夏糧生產已形成
“面積穩(wěn)、單產增、品質優(yōu)”的新格局
2025年5月26日,河北省曲周縣傅莊科技小院的學生在麥田里。2009年,中國農業(yè)大學在河北省曲周縣探索成立科技小院,把研究生派駐到農業(yè)生產一線,研究解決農業(yè)農村發(fā)展中的實際問題,培養(yǎng)農業(yè)高層次人才,服務農業(yè)農村現代化建設。新華社記者 牟宇 攝
2024年5月29日,在河南省駐馬店市西平縣老王坡高標準農田,機收編隊在收獲小麥。新華社發(fā)(趙永濤 攝)
2025年5月28日,聯合收割機在山西省運城市鹽湖區(qū)解州鎮(zhèn)曲村麥田里收割小麥。新華社發(fā)(薛俊 攝)
2025年6月6日,無人收割機在陜西西安神禾塬萬畝優(yōu)質糧食生產基地作業(yè)。新華社記者 邵瑞 攝
機器轟鳴聲中
越來越多的年輕人
在麥田里揮灑青春和汗水
2020年5月27日,在河南省鄲城縣東風鄉(xiāng)前于洼村,麥客王連杰在觀察小麥收獲。新華社記者 李嘉南 攝
2021年6月19日,麥客阿地力·沙拉木在新疆庫車市齊滿鎮(zhèn)的麥田里操作北斗導航控制器。設置好聯合收割機作業(yè)路徑后,他只需站在一旁觀察機械收割情況。新華社記者 高晗 攝
從“彎腰揮鐮”到“科技加持”
麥田里的變化
體現了我國走向農業(yè)現代化的堅實步伐
在希望的田野上
我們一定能描繪出更加絢麗的豐收圖景
2025年5月28日,在河南省商丘市夏邑縣會亭鎮(zhèn)張樓村,收割機伴著夕陽在田間收獲小麥。 新華社發(fā)(王高超 攝)
制作:張鋮
友情鏈接: 政府 高新園區(qū)合作媒體
Copyright 1999-2024 中國高新網chinahightech.comAll Rights Reserved.京ICP備14033264號-5
電信與信息服務業(yè)務經營許可證060344號主辦單位:《中國高新技術產業(yè)導報》社有限責任公司